闫睿,男,1993年出生,山西大同人,公共管理系,公管1301班毕业生。在校期间,2013年在首届校园音乐节表演中表现突出,获评优秀志愿者;2014 - 2015年在学长计划系列工程中工作勤恳、能力优秀,被评为超级学长。
毕业后被青岛航空招聘为飞行学员储备生,2017年8月-2018年6月在航校学习航空专业知识并通过私照、仪表理论考试。2018年7月到东营胜利机场学习飞行技术,8月单飞。10月拿到飞行员私照执照;2019年6月取得仪表等级,11月通过民航局航线运输执照并完成飞行员商照执照。现就职于青岛航空,岗位为飞行员。

校园赠予我的底气
回顾校园时光,记忆里满是欢乐的画面。在看似纯粹玩乐的日子里,学校生活也藏着许多珍贵的成长印记。大学期间,我加入了学生会秘书处。在这里,我不仅学会了制作文件、使用Word文档,还负责记录学生会活动纪要。与老师、同学们朝夕相处,大家相互协作、彼此帮助,让我收获了宝贵的经验与深厚的情谊。每个人都有独特的闪光点,在相互交流中,这些闪光点不断被发掘,照亮彼此前行的道路。大二时,我也承担起学长的责任,带领新一届学弟学妹们融入校园生活,在这个过程中,自身的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。从最初的手足无措到后来能从容组织活动,这段经历不仅提升了我的沟通协调能力,更让我懂得了责任与担当的分量。
这些校园生活经历,带给我的远不止技能与能力的提升。在团队协作中,我学会了换位思考与包容理解;在解决突发问题时,我的应变能力和抗压能力得到了极大锻炼。完满教育带给我的这些收获逐渐内化为我的核心素养,让我在面对未知挑战时多了一份底气。我们并非孤立的个体,在互帮互助中,大学生活变得充实而温暖。这份来自集体的力量,成为了我青春岁月里最美好的回忆与最坚实的依靠,也为我未来的人生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临近毕业时,我学的专业就业形势不太乐观。一次比较偶然的机会,我看到了飞行员招聘信息,瞬间被吸引住了。那时我就想,飞行是多么令人向往又充满挑战的职业啊,自己为什么不勇敢尝试一下呢?于是,我毅然踏上了备考飞行员的道路。


我与飞行的“较量”岁月
飞行员的选拔工作标准十分严格。学历上,要求本科以上,而且必须是非艺体生。体检更是一场“持久战”,民航指定医院的两轮交叉体检分别在北京或上海进行,每轮体检有267项细致检查,从耳鼻喉到全身各项指标,每个科室的检查都要花费两天时间,只有两轮都顺利通过,才能拿到飞行员选拔的“入场券”。不仅如此,除了身体素质,英语水平、心理素质测试和政审也是不可或缺的。只有这些条件全部达标,才真正有机会踏上飞行学习的道路。
通过选拔后,我才真正迎来了迎来了高强度的学习。回想起学习飞行理论的那段时光,艰辛的滋味至今仍历历在目。我原本是文科生,一下子要在短短三到四个月里,攻克无线电、气象学、航空动力学、飞行原理这些理科“堡垒”,难度可想而知。这些知识量加起来,都快赶上大学两年的学习量了。好不容易学完,还得通过中国民航总局的三个考试。尤其是AATPR英文考试,每道题差不多有 200字的英语阅读量,这对我来说,简直是难上加难。但我心里憋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,遇到不懂的就疯狂刷题,还厚着脸皮到处请教身边的人。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,我最终顺利通过了考试。现在想想,那段日子虽然难熬,却也让我成长了不少。
除此之外,英语口语也是一个我难以跨越的坎儿。那会儿,光是啃英语单词就把我折腾得够呛。我的英语学习一直是传统的“哑巴式”的学习方式。但是飞行员对英文的各项能力要求都很高,不同国家的英语发音、五花八门的俚语,更是听得我晕头转向。没办法,我只能逮着一切时间“磨耳朵”——吃饭听、走路听,就连睡觉前也在听。
深夜的宿舍里,我常常困得眼皮打架,但睁开眼睛发现,同宿舍的学霸们还在埋头苦学。要知道,我的舍友们可都是北航、哈工大、清华这些名校的高材生,和他们比起来,我的基础差太多了。他们花一小时就能掌握的知识,我往往得付出两三倍的时间。每天给自己制定学习计划时,心里既焦虑又充满干劲,毕竟在这条路上,松懈一步就可能落后一大截,学习的日子压抑又枯燥。不过我也有自己的放松方式,每天中午边看视频边吃饭的半小时,还有倒头大睡的时刻,就是我最享受的时光了。

心跳加速的飞行初体验
我永远都记得第一次开飞机时的情形。在地面上,我一遍又一遍地学习、模拟,每一个操作步骤都烂熟于心,自以为已经做好了十足的准备。可当我真正坐进驾驶舱,握住操纵杆的那一刻,紧张感还是像潮水一样将我淹没。我的心开始砰砰直跳,明明那些早就反复练习过的操作步骤,此刻却像一团乱麻,在我脑海里怎么也理不顺。我感觉自己的手都有些不听使唤,不知道该如何去操作。师傅在旁边轻声安抚,耐心地指导我,我这才慢慢地镇定下来,找回了一点状态。真是映证了那句“地面苦练,空中精飞”。从那时起我就明白,飞行这门技术活,地面的每一分努力,都是在空中飞行时的底气。
刚开始学飞的时候,单飞科目是我遇到的一大挑战。整整5个半小时,飞机上只有我一个人。那时候经验不足,只能不断在心里给自己打气,做好各种心理预案。在地面上一遍又一遍地练习,就是为了避免在空中手忙脚乱。现在想想,当时最大的敌人不是复杂的操作,而是心里的恐慌。
第一次载人飞行的经历,到现在想起来还觉得十分的激动。那是一趟从青岛飞往成都的航班,落地的时候已经是傍晚。走下飞机的那一刻,我站在停机坪上,看着周围的灯光,怎么都不敢相信自己完成了这次飞行。旁边的机长笑着拍了拍我的肩膀,确认是我独立操作完成的降落,那种神奇的感觉,就像是做了一场梦。


是责任也是温暖中的小确幸
当我终于成为了一名真正的飞行员,学习依旧是我生活的主旋律律。我们几乎每天都在接受考核,复训、考试、检查就像接力赛一样,一个接着一个。每天都要学习各种各样的文件,参加不同的会议。每次考试和复训,还会有面试环节。飞航班之前,准备会和问询是必不可少的,领导会随机抽查,问我们通告、公司政策、飞行计划、加油量等各种问题。这就意味着,平时必须不断地学习和积累,一点都不能松懈。我知道,这一切都是为了飞行安全,为了能更好地履行飞行员的职责。虽然忙碌,但也让我觉得很充实,因为每一次学习和考核,都是在让我变得更专业、更可靠。
然而,忙碌的飞行生活中也不乏温暖的时刻。偶尔,我们也会收到航空爱好者送来的祝福明信片,看着上面暖心的话语,心里满是感动。在航站楼,听到家长鼓励孩子好好学习,以后当飞行员,也会觉得特别开心。记得有一次航班延误了4、5个小时,凌晨才到达目的地,旅客们不仅没有抱怨,还反过来安慰我们辛苦,那一刻,我真的感觉到所有的疲惫都烟消云散了,能把大家安全送到目的地,再累也值得。
从校园里的公共管理学子,到翱翔蓝天的飞行员,闫睿用勇气、坚持和努力书写了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。他的经历,是一段不断挑战自我、突破极限的旅程,也是一个关于梦想与奋斗的动人故事。在未来的飞行生涯中,相信他会继续带着这份对飞行的热爱,在蓝天之上书写更多辉煌,也愿每一个心怀梦想的人,都能如他一般,勇敢追梦,永不言弃,在自己的人生赛道上绽放光芒。
撰稿:杨舒旻
供稿:0638太阳集团官网
摄影:闫睿